一、历史渊源
起源与发展: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时期,融合古代龟兹文化与本地工艺,形成独特体系,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
地域分布:主要传承区域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喀什市古则尔社区、英吉沙县及吐鲁番地区,其中图木舒克地区制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二、技艺流程
原料处理
采用当地富含矿物质的黏土(如喀什古则尔社区的黏土),不添加其他配料,经舂土、过筛、和泥后手工揉制坯体,保留原始“无轮制陶”特征。
模制成型
使用木制模具塑形,辅以木拍、竹刀等工具手工拍打修整,器型包括生活用具(壶、罐)、宗教礼器及建筑装饰(屋脊兽)。
装饰与施釉
素陶直接烧制;釉陶需施釉,釉料以铝、黑铁渣、石英石等调配,烧成后呈现深绿、浅绿、土红等自然色泽。
露天烧制
传统窑炉以红柳、梧桐为燃料,低温烧制(约800℃),成品胎体厚重,釉色古朴。
三、艺术特色
造型设计:壶类器物造型夸张(如“阿不都瓦”洗手壶),罐、盆等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部分器型带有阿拉伯风格。
纹饰与色彩:刻划几何纹、植物纹及宗教符号,彩釉陶表面形成晕染效果,象征族群信仰;素陶质朴粗犷,釉陶绚丽多彩。
四、传承与创新
非遗保护: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设立喀什、英吉沙非遗工坊,培养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等传承人,推动活态传承。
现代转型:保留核心手工工序(制坯、刻花、上釉),引入机械辅助备料与烧制;开发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融入现代设计元素。
五、文化价值
作为维吾尔族农耕生活与宗教仪式的物质载体(如花盆、赕佛用具),其技艺承载族群历史记忆,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