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

粽里藏乾坤:一枚粽子的千年文化漂流记

发布日期:2025-03-17  来源: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端午佳节,粽子这位“碳水顶流”又闪亮登场啦!作为端午 C 位担当,它可不只是个好吃的食物,更是一部行走的非遗文化宝典。今天,跟着我从粽叶、馅料、形状和寓意这四个维度,剥开粽子的神秘外衣,探寻它的古今故事。

  变迁中的粽子

  小小的粽子,从粽叶、内瓤到形状,每一个细节都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一、粽叶:植物界的“文化翻译官”裹住千年清香的“外衣”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白居易笔下的粽子,是植物与人类智慧的完美“合作”。粽叶是粽子的“外衣”,也是自然与文化的桥梁。不同地区的粽叶选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智慧利用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菰叶:最早的“粽子包装设计师”

  西晋《风土记》有文:“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稯,一名角黍。”这种形似长剑的茭白叶,据说为最早用于包裹粽子的植物叶子,它不仅是防水保鲜的天然容器,更暗藏古代吴越人“以叶代舟”的祭祀密码—把祭品装入叶舟,随波寄予河神。

图片11.png

茭白叶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楝树叶战国辟邪清毒之物

  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最早将屈原与粽子联系起来,“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战国时代的人们将米饭包裹在竹筒中,用楝树叶封口,投入江中。楝叶生长于夏季,具有杀虫止痒的功效,古人常用来辟邪清毒。

图片12.png

楝树叶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芦苇叶:南北通用的“绿色守护者”

  东汉《说文新附•米部》记载:“糉,芦叶裹米也。”芦苇叶因其清热解毒的特性,成为南北方通用的粽叶。芦苇适应性强,无论是北方的干燥气候还是南方的湿润环境,都能茁壮成长,正如粽子文化的广泛传播。

图片13.png

芦苇叶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荷叶:山东的“包容之叶”

  在湖北、山东,宽大的荷叶常被用来包裹粽子。唐代济南太守李随曾将九子荷香粽进献给唐玄宗,玄宗龙颜大悦,御笔题下“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佳句。老济南有句俗语,“有多大荷叶包多大粽子”,荷叶的“包容”能力,既体现在物理特性上,更象征着山东百姓的豁达与热情。非遗传承人开发出“荷叶粽茶”,将蒸煮后的粽叶二次利用制成茶包,游客笑称:“喝一口都是《风土记》的味道。”

图片14.png

荷叶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箬竹叶:南方的“清香使者”

  在潮湿温暖的南方地区,箬竹叶成为包裹粽子的不二之选。《南宫县志》记载:“以竹叶裹黍糯为粽,亦名角黍。”箬竹叶宽大而柔软,清香飘逸,为粽子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图片15.png

箬竹叶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粽叶芦/芒叶:岭南的“特色外衣”

  广东地区常用粽叶芦(芒叶),云南则称为粽叶草,听名称就与粽子息息相关,这些叶子具有独特的香气与韧性,成为岭南地区的特色粽叶。

图片16.png

粽叶芦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其他粽叶:自然的多样馈赠

  在古代,人们还使用槲树叶、柊叶、芭蕉叶、玉米壳等包裹粽子。这些粽叶不仅保存了食物的新鲜,更增添了食物的美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二、粽馅:从祭品到“舌尖上的史书”

  粽子的内瓤,是一部舌尖上的历史,从最初的祭品到如今的花样百出,每一口都是文化的沉淀。

  东汉黍米:青铜器时代的“碳水顶流”

  黍米,也称糜子或者黄米,是古代北方重要的农作物,曾是粽子的主角。《诗经》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呐喊,道出先秦人对黍米的珍视。东汉“草木灰水粽”堪称古代化学实验—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碱水不仅提升口感,更延长保存期,堪称食品防腐的“祖传秘方”。

  晋朝益智粽:史上最冤“职场暗箭”

  《渊鉴类函》记载的“益智粽”,本是晋朝时卢循献给刘裕的养生粽(即在粽子里加入了温脾的益智仁),却因谐音梗引发“血案”:刘裕认为卢循的赠予是嘲讽自己见识短浅、智力不足。这场始于粽子的政治博弈,意外催生了最早的“药膳概念粽”,是粽子最早的“变身”之一。

  唐代蜂蜜黄桂酱粽:高级的“宫廷美味”

  在唐代,粽子既保留了传统的口味,也出现了不少新花样的吃法。尚书韦巨源在承办朝中宫宴时绞尽脑汁,为粽子搭配了两个作料,《烧尾宴食单》记载“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

  “网红粽”:吃货美食家的巧思

  宋代是粽子创新的黄金时代。苏东坡曾写下“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展现了宋人对美食的巧思。《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商人将粽子“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开创了“网红美食”的先河。《梦粱录》记载了让人垂涎欲滴的花式小吃:“澄粉水团、乳糖槌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栗粽、金铤、裹蒸茭粽、糖蜜韵果、巧粽、豆团、麻团、麻糍,及四时糖食点心。” 足见粽子在宋朝美食界受宠的地位。当下诸多的文创美食如故宫的冰淇淋,莫高窟的“草莓九层楼”定制版雪糕,西湖的断桥相会”款雪糕,都与巧粽把景的形融入美食的创意如出一辙。

图片17.png

断桥相会款雪糕

图片18.png

故宫雪糕

图片19.png

莫高窟草莓九层楼定制版雪糕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元代艾香粽厨娘的“味觉传承”

  在元代,粽子的内瓤越发丰富,有一位巧手的吴氏厨娘,精细地把艾香粽子的食谱记录在《吴氏中馈录》中,“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乾、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一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这些粽子不仅是美食,更是非遗技艺的传承。

  清代火腿粽:文人美食博主的爆款攻略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的扬州火腿粽“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箘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选用形长色白的檽米,裹以箬叶加入火腿,柴火不断煨一日夜,“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火腿粽一跃成为清代吃货的心头爱。这种慢食哲学正在杭州“宋宴”复原—用智能恒温锅模拟古法,网友感叹:“科技让打工人也能吃上随园同款。”

  现代粽子:形形色色的“创意盛宴”

  如今,粽子的内瓤更是千奇百怪,从传统的枣粽、豆沙粽,到创新的咸蛋黄粽、榴莲粽,巧思与颜值齐飞的粽子每每让人惊叹,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美食的无限追求。

  三、粽形:几何学里的文化密码

  幅员辽阔的土地自然孕育出形状迥异的粽子,各地风味、制作方法不同,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四角粽:古人的空间经济学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实物粽子是藏于安徽省南陵县博物馆、安徽南陵铁拐北宋墓出土的两只北宋粽子,它们“出锅”的时间距今900多年。其中一只保存完好,粽叶包裹,叶绳捆扎,与今天的三棱锥状四角粽子一模一样。

图片20.png

图片来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四面体结构只需1-2片叶子,且四个面都能用到完整的叶片,无需多余的弯折,防水防漏效率Max,堪称“古代极简主义设计典范”,也是最为常见的粽子形状。

图片21.png

四面体粽子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长粽VS筒粽:“长条风情”“圆筒清香”的PK

  湖州枕头粽:清代《湖州府志》载“形如枕,重斤许”,故有“枕头粽”之称,糯米层中嵌入七层馅料,需用特制丈量竹片定型。

  中山芦兜粽:用热带植物芦兜叶螺旋包裹,形似导弹,呈圆筒状,老匠人说:“裹得好,能立桌上不倒。”

图片22.png

枕头粽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图片23.png

芦兜粽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尖尖美味”VS“方方粿品:广东牛角粽潮汕的“甜润记忆”

  广东河源的牛角粽,尖尖的造型像极了牛角,是岭南地区的特色。

  潮汕栀粽是潮汕端午时节的独特粿品,整体呈长方体,吃时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白砂糖蘸粘着栀粿吃,甜润爽口。

图片24.png

锥形粽子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图片25.png

潮汕栀粽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四、粽意:中国人的情感代码

  粽子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味觉享受。最早的粽子用于祭祖及神灵,后来与端午、屈原结合,成为驱邪、求吉祥的象征。

  1.五色丝:端午限定“护身符”  

  最早的粽子是用作祭祖及神灵。《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在辟邪,除瘟、求吉祥。如今演变成网红“粽子香囊手链”,内装艾草芯片,可实时监测驱蚊效果。

  2.“粽”与“中”的千年谐音梗

  加枣子的粽子叫枣粽,谐音“早中”,古代考生带着枣粽赶考,早晨吃枣粽,以求早中进士早中状元。今有家长为高考学子制作“985粽”(配料含8种豆、9种果、5种米),天底下的读书人,无论古今,一举高中的愿望从未改变。某中学更将物理公式包入粽子,戏称“知识最好消化”。

图片26.png

高考文创粽子“一举高粽”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3.九子粽:古代长辈的“催生神器”

  《岁时杂记》记载的九子粽,以九色丝线缠绕,将大小不一的粽子连成一串。粽子意“中子”,古代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由长辈送给新婚夫妻,传递着对新生命的期待和家族繁衍的美好祝愿。现代文创师将其改良为“解压粽子挂件”,年轻人在拆线过程中体验古代“开粽得子”的仪式感。

  4. 科创粽:越发“有排面”的粽子

  时代发展,粽子也“不甘落后”,积极与科技、绘画等文创互动。2023年5月,神舟十六号发射圆满成功。在太空出差的“博士乘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吃着太空甜粽与全球华人共度端午。这让“热于甜咸之争”的一派网友兴奋不已:“宇宙是甜党的啦!”一些博物馆将绘画元素融入粽子,推出“古画版粽子”数字藏品,用AR扫描就可看到栩栩如生的粽子画,令玩家爱不释手。

图片27.png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太空吃的香粽  图片来源:微博“我们的太空”

  从粽叶的选择到内瓤的创新,从形状的多样到寓意的丰富,从吴越先民投入江中的菰叶角黍,到SpaceX飞船里的真空包装粽,这枚穿越五千年的“文化芯片”,始终承载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密码,它是端午节的味觉记忆,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体现。下次拆开粽叶时,不妨细品—每一口都是与先民的跨时空对话,多吃几口,把这份千年非遗文化吃进肚里!

  

参考资料

晋 周处 《风土记》

南朝梁 吴均《续齐谐记》

东汉《说文新附•米部》

清 胡胤铨 纂修《南宫县志》

周朝 《诗经》

清 张英《渊鉴类函》

唐 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宋 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

宋 吴自牧《梦粱录》

元 吴氏《吴氏中馈录》

清 袁枚《随园食单》

清代《湖州府志》

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宋 吕原明《岁时杂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