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艾草飞舞,龙舟破浪,端午节不仅是老百姓熟悉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它悠久的历史渊源,携带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穿越而来,如同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千年的传说、历史、人文与风俗风情。今天,我们就从“祛五毒”这一主题入手,探寻端午节习俗的渊源、意义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
端午的“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故而五月也被称为午月,这是瘟毒滋生、人比较容易得病的季节,五月在古人的心中是“毒月”,而端午也被称为“毒日”。因此,辟邪镇恶,祈求平安成为了端午重要的主题之一,也留下了丰富的驱毒除瘟的习俗。
十二地支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五毒: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端午被认为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也是阴阳转换的日子。五月万物方盛,有毒的动物也开始繁衍,攻击人类,破坏庄稼。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古人对五月的敬畏与谨慎,据《礼记·月令》记载:“五月毒月,君子斋戒,薄滋味,节嗜欲。”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深居简出,饮食清淡,避免过度娱乐,以应对五月的“毒气”。
清代诗人的《五毒符》更是直白地描述了古人辟邪的多种方式:“角黍须盛五采筒,蛟龙波底泣孤忠。六丁六甲符安用,且避人间虿与蜂。”写的就是端午节这天,有了角黍的安抚,道家的符咒,蛟龙或不至于再生大患,但蜂虿之类的麻烦,还得靠“五毒符”来抵御。那么何为五毒?
“五毒”的说法多种多样,入围者有蛇、虺、蝎子、蜈蚣、蜂、蜮、蜥蜴、蜘蛛、蟾蜍等,因地域性,五毒所指向的动物又稍有差异,通常将“蛇,蝎,壁虎,蜈蚣与蟾蜍”归为五毒。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在古代,医学和科技水平有限,人们无法完全抵御毒虫和疾病的侵袭,于是将驱邪避毒的愿望寄托于信仰和习俗。“祛五毒”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健康与平安的朴素追求。这些习俗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成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天师斩五毒:道家的守护神
张天师即张道陵,原名张陵,道教创始人之一,于一百二十三岁高龄时飞升。他创立的正一道,又称天师道,后由嫡系子嗣发扬并继承“张天师”的名号。张天师以祛病治疫闻名,深受百姓敬重,他的形象与艾草、菖蒲等植物结合,成为了驱邪避毒的重要象征。
历代记载了不少张天师斩五毒的故事。宋朝时,张天师已然与端午习俗紧密联系。端午当天,人们将张天师的画像或泥塑像挂在门上,寓意驱除五毒、保佑平安。《岁时杂记》记载:“端午,都人画张天师像以卖。又为泥塑像,以艾为须,以蒜为拳,置门上以辟邪。” 艾草具有浓烈的香气,能够驱赶蚊虫,具有驱邪避凶的神秘力量,在天师手中变成了驱邪祛毒的“艾虎”。菖蒲叶形似剑,在天师手中化作一柄斩妖除邪的“蒲剑”。到了明清,这一习俗仍非常流行,“端午则天师,中秋则月兔。” 张天师化身为百姓驱妖魔保平安的保护神。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在现代,张天师的形象被植入文创产品中。例如,一些非遗品牌推出了以张天师为主题的端午礼盒,内含艾草香囊、菖蒲挂饰等,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融合了现代审美。
五色丝线避五毒:祈福纳祥的象征
五色丝线是端午节常见的辟邪饰物,古人将其系在孩童的手腕或脖子上,或悬挂在门上、床帐等处,寓意避灾除病、安康吉祥。如清代文献记载:“端午,人家以角黍相馈。儿女佩丹符,繁五色丝绳,菹菖蒲、粉、雄黄,插艾泛酒,云以辟恶。”
徐扬《端阳故事图》之《束采丝》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汪曾祺先生在《高邮的鸭蛋》中回忆儿时端午:“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汪老提到的百索子,其实就是五色线,由五种颜色的丝线搭配而成。
江苏地区的百索子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五色丝线的习俗在今天得到了创新性传承。将五色丝线与现代首饰设计结合,设计出端午主题的手链、项链等,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具备美学气质。
五草避邪:自然与信仰的结合
五草在端午是非常重要的辟邪避毒之物。五草,即菖蒲、艾草、石榴、头蒜、英丹,它们分别对应五行,称为木菖蒲、水艾草、土石榴、金头蒜、火英丹,有“天中五瑞”之称。
菖蒲
菖蒲作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斩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驱虫避邪。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艾草
艾草被认为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用来驱虫,也可用于沐浴。
石榴
石榴在五月开放,早在唐朝,就有以石榴花辟邪的习俗。荥泽的地方志记载道:“端午节,门悬艾虎,儿童繋长命缕,妇女簪石榴花。”生动描绘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挂着艾虎,河里漂着菖蒲,亲友们互赠角黍,儿童佩戴着长命缕,妇女头上插着石榴花的热闹场景。
蒜头
蒜头气味辛烈,具有杀菌的功能。人们常常把蒜头悬挂于厨房灶头上方,用以驱邪避毒。
英丹
百姓将英丹系在蒲剑上,悬挂在门户上以辟邪。
这些祥瑞之物的植物,也衍生出了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斗百草”游戏。端午万物生长,草木茂盛,《荆楚岁时记》有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人们挑选韧性强的草,交叉打结固定,像拔河一样互相撕扯,谁的草断了,谁就输了。这一游戏不仅逗趣,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智慧。
端午斗草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岁时杂记》又文:“端午,都人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粘虎,粘艾叶戴之。” 记录了人们把采集了的艾草,制成艾人、艾虎等,悬挂在门框上的情景。
徐扬《端阳故事图》之《悬艾人》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今,五草的习俗被融入健康生活方式中。例如,艾草精油、菖蒲香薰等产品的开发,既保留了植物的传统药用价值,又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区域对照:端午习俗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尽管人们共有端午这一节日,但在具体的度过方式上,既有相通的内容,也有因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形成的地区差异。以寓意“以毒攻毒,祈求平安”的五毒饼为例,常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北方五毒饼的馅料多为红枣、绿豆等粮食,南方则多以艾草等草植为料。
北京五毒饼
老舍说:“北京人过端阳节时,‘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供佛’,较殷实人家还要吃“五毒饼。”百姓将五毒刻在模子上,馅儿多半用玫瑰等,做成五毒饼,以祈求消病驱灾,保一年的安康。
北京稻香村的五毒饼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山东五毒饼
山东的五毒饼多为酥皮糕点,外观用五毒图案的模子压印,不过馅料更为丰富,可以是绿豆、红枣等。
山东五毒饼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四川五毒饼
四川地区的五毒饼大多取艾草等植物为馅料,表层仍印以五毒的图案。
四川五毒饼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端午时节,百姓想出种种办法祛病驱邪,如采艾草,带艾虎,饮菖蒲酒,挂五色丝,以保护自己远离各种自然界的威胁,这是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从张天师斩五毒的传说,到五色丝线的祈福寓意,再到五草的驱邪功能,这些习俗历经千年,形式可能随时代而更新,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却从未改变。
参考资料:
清 屈成霖《习时编》习是编上卷之十三
清 郭麐 《五毒符》
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明 《明宫史》题吕毖 校次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
清 王博篆 《荥泽县志》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