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

纸鸢凌空三千年:从端午“放殃”到启智安康

发布日期:2025-04-01  来源:

  引子:鲁班锁云与童戏化鸢  

  公元前5世纪的一个春日,工匠祖师鲁班将竹木制成的“木鹊”送上云霄,围观者见其“三日不下”,皆以为神迹(《墨子·鲁问》),这则最早的飞行器记载,揭开了中国风筝的序幕。千年后,这只“飞鸟”跌落凡尘,化作汴京街头童子手中的纸鸢—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时节“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线绝者为胜”。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中提笔写道:“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从通天神器到童戏之物再到端午习俗,纸鸢的蜕变史恰是中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绝佳注脚。

1.png

墨翟木鸢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2.png

木鸢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羽化三千年:纸鸢的外观与寓意嬗变  

  材质的文明刻度

  战国木鸢的硬质骨架,在汉朝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逐渐被灵动的竹纸取朝。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唐朝八角风筝,已采用丝绸裱糊、朱砂点染;至宋朝,骨架多用弹性竹条,《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百姓“以竹骨糊绢,绘八仙过海”;《梦粱录》记载临安城出现“百戏纸鸢”,材质轻巧可载烛火夜飞。而今潍坊非遗传承人仍守古法:选用三年生毛竹,经蒸煮、阴干、劈丝等18道工序,方成“可抗七级风”的筝骨。

3.png

十美图放风筝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形制的防疫武器

  古朝北方的孩童手持简易十字风筝,与今日北京“扎燕”一脉相承;而疫病频发的江南发展出中空竹骨结构,可填充雄黄、苍术等药材,放飞时药粉随风飘散,形成古人独创的“空中药雾”;或制“药鸢”,鹞面用雄黄调胶绘制钟馗像,中空竹骨填入艾绒—这恰印证《清嘉录》所述“端午制鸢,以禳时疫”。

4.png

扎燕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纹样的吉祥密码

  汉朝风筝多绘雷纹,鸢身多仿鹰隼猛禽,以震慑邪祟,具有“通天达神”的寓意。唐朝受佛教影响盛行莲花纹样。宋朝,随着丝绸彩绘工艺成熟,纸鸢化身为蝶、燕、鱼等造型,成为流动的祥瑞符号。及至明清,“沙燕”必绘五毒图案以应端午(《吴郡岁华纪丽》)。

5.png

纸制鲇鱼风筝,清,高114厘米,宽80厘米。取“年年有余”寓意

表达了皇家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6.png

喜结连理(比翼燕)费保龄创作于90年代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功能的时镜像

  从韩信“量未央宫距”的军事测绘(《事物纪原》),到宋朝成为“小儿引线乘风为戏”的民俗载体(《武林旧事》),及至当朝化身高科技航模原型,纸鸢始终是中国智慧的空中投影。有研究团队发现,潍坊传统硬翅风筝的受力模型,竟与飞机机翼的流体力学公式高度契合。

  端午系鸢:一场节俗的南渡之旅

  纸鸢成端午“防疫消灾符”  

  纸鸢与端午的结缘,既是古人独创的“空气消毒法”,又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杰作。唐朝北方寒食盛行“放晦气”习俗,又有“儿童放纸鸢,以泄阳气”之说。随着宋室南迁,人们发现江南五月湿热更胜北方清明,五月“湿热交攻,疫气盛行”,于是纸鸢有了驱邪除疫的新功能,南宋《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端午放纸鸢于龙山,谓之‘放殃’。”

  明朝风筝骨架上,仍可见“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的朱砂符咒,《天中祛疫图卷》清晰地呈现了古人将菖蒲、雄黄系于风筝尾部的场景,清朝《端阳禳灾图》中有妇人将艾草捆扎于风筝龙骨的画面,暗合了《荆楚岁时记》“端午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以禳毒气”的古老智慧。

7.png

纸制龙形风筝,清晚期,长13m,宽2.7m。

此风筝体量硕大,是清宫游戏器具中的精品。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断线仪式的精神隐喻

  江浙特有的“断鸢”习俗,在《吴越风土录》中有生动记载:“童子制鸢载灾,飞至极处断其线,谓之送瘟。”这种仪式在当朝演化出环保新形态—有非遗馆推出可降解竹纤维风筝,线断后三日即化入尘土,古人的精神净化诉求与现朝生态理念完美交融。

  南北鸢影:地理书写的天空诗篇  

  气候雕琢的美学分野

  中国三级地理阶梯不仅塑造了山河形貌,更孕育出风筝的南北美学体系。材质上,北派多用韧性较强的毛竹,南派偏好轻薄的桂竹;纹样方面,北方喜绘“五蝠捧寿”,南方多缀“八卦镇煞”,地域信仰尽显鸢面。北方劲风催生潍坊硬翅的浑厚写意,南方润雨滋养南通板鹞的精微声学,而青藏高原的烈风则锻造出拉萨风筝的锐利棱角。这种差异在“中国非遗风筝展”上形成奇妙对话:北派“龙筝”需百人牵引;南派“十八联星”的三千哨口可自鸣成曲,藏式“卍字鹞”能逆风直上八千米。

8.png

福寿三多(雏燕) 费保龄创作于90年代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齐鲁苍穹的几何之美

  潍坊风筝的老匠人,既能“七竹定乾坤”:三根主骨构型,四根辅骨调衡,暗合《周髀算经》勾股定理;又能“一竹定山河”:一根毛竹劈作二十四丝,弯成沙燕的流线型骨架。朝表作“百足蜈蚣”风筝长达百米,竹节咬合结构竟与高铁车厢的弹性联动装置异曲同工,印证着《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

  这种大开大合的美学,恰似《齐民要术》所言:“北人制器,贵在刚健笃实”。

  江南云端的声学奇迹

  南通板鹞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内,数百枚葫芦哨口正在试音,“这是宋人留在天上的编钟。”“十九联星”板鹞的共鸣腔体能产生137分贝立体声场,其音阶排列竟与曾侯乙编钟测音数据惊人相似。这种将《乐记》刻入云端的智慧,真是“空气动力学与美学的终极结合”。

  雪域高原的生存智慧  

  藏历八月,拉萨河畔腾起的菱形风筝藏着独特生存智慧。鹞面“卍”字符用牦牛骨胶绘制,这不仅关乎平衡,更为经幡加持;尾翼必缀九根牦牛毛,暗合藏医“九窍排毒”理论;传统藏纸含狼毒草纤维,其天然驱虫特性恰解高原虫害难题;源自高原柳条特有的纤维结构具有极强的抗风性,古老技艺竟暗合材料科学。

  从祛病鸢到养生术:古今对话的健康密码  

  古籍里的康复指南  

  宋朝《续博物志》载“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明朝《帝京景物略》所述“童子放鸢,以泄其躁”,这实为古朝的物理疗法。清朝医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详解:“放筝时昂首舒项,正合《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之旨”。中医药机构研究发现,每周放风筝2次可降低颈椎病复发率,这与《诸病源候论》“引挽腰体,宣导血脉”的理论遥相呼应,放风筝时人体重心前移角度与现朝康复医学的“麦肯基疗法”高度吻合,证实了古人的超前智慧。

  智能时的非遗新生

  在现朝工业园区内,科技团队开发的“太极风筝”正掀起养生革命: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拉力曲线,通过APP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其数据模型竟与《太极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古典力学观不谋而合。不禁让人赞叹:“这才是《天工开物》精神的当朝延续。”

  从鲁班木鹊到碳纤维风筝,这根穿越三千年的丝线从未断绝。它系着墨子“兼爱非攻”的哲学沉思,牵着苏轼“天淡纸鸢舞”的诗意目光,更链接着当朝科技与古老智慧的对话。它既能将雄黄药粉编入竹骨,也容得下芯片与传感器。当潍坊的航天风筝与南通智能板鹞共舞云霄,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永远翱翔在苍穹的活态基因。

参考文献

战国《墨子·鲁问》

宋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朝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宋朝 吴自牧《梦粱录》

清朝 顾禄《清嘉录》

清朝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

宋朝 高承《事物纪原》

《武林旧事》

南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

清朝《端阳禳灾图》

南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宋朝 范成大《吴越风土录》

春秋战国 《考工记》

北朝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宋朝《续博物志》

明朝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清朝 吴尚先《理瀹骈文》

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