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蛇年春晚上,赵雅芝再度化身“白素贞”,与“许仙”对唱一曲《前世今生》,让无数观众梦回《新白娘子传奇》。剧中,白娘子因误饮雄黄酒而现出蛇形的桥段,堪称经典。这一剧情不仅让雄黄酒家喻户晓,也让大家对端午节的这一传统习俗充满好奇。雄黄酒究竟有何功效?它为何与端午节紧密相连?现代生活中,这一习俗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让我们从历史、文化和生活的角度,一探究竟。
2025蛇年春晚 赵雅芝和叶童再现经典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新白娘子传奇》饮用雄黄酒片段 图片来源:豆瓣
一、五毒醒,雄黄出:端午为何与雄黄酒结缘?
五毒醒,不安宁:端午的“毒”与“防”
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时值夏季,气温渐高,湿度增大,正是毒虫、病菌滋生的时节。古人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的季节,民谣有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祛毒辟邪、防病防害成为了端午重要主题。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奇妙的方法来抵御这些“毒虫怪兽”。
“五黄”登场:雄黄酒的C位出道
“端午吃五黄,百病都远走”是许多地方的俗语。所谓“五黄”,指的是五种带有“黄”字的食物,各地略有不同。南京的“五黄”包括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和雄黄酒;宁波则指黄瓜、黄鱼、黄鳝、黄蛤和黄梅;有的地域还加入咸鸭蛋、黄豆瓣、枇杷等,主要是黄字带头的食物,人们因地取材,发挥想象,凑齐五黄用来辟邪与祈求健康。无论是哪种组合,雄黄酒因其独特的药效,始终是端午节辟邪祛毒的“利器”。
五黄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雄黄酒的“C位出道”并非偶然。在古代,雄黄被视为一种具有强大驱邪能力的神秘矿物,它那鲜黄色的条痕和特异的臭气使其在众多药材中脱颖而出。古人相信,雄黄不仅能驱赶毒虫,还能预防疾病,是一位守护健康的“神秘卫士”。因此在端午节这一“五毒醒”的时节,雄黄酒自然成为了辟邪祛毒的首选。
雄黄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二、雄黄的“神力”:古籍中的驱邪防疫记载
雄黄的前世今生:从矿物到药材
雄黄,古称“石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₂S₂)。早在《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经》《千金方》等古代医书中,雄黄就被记载为一种性温、味苦辛、有毒的药物,可作解毒药,外用治疥癣、恶疮、虫咬等皮肤疾病,内服治惊痫、疮毒等,堪称“医界高手”。
葛洪的“避蛇袋”:古人的驱虫智慧
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一种“避蛇袋”,其配方是将乾姜与雄黄磨成粉,装入小绢袋中,系在手臂上。研究表明,蛇类对雄黄挥发出来的硫化物刺激气味极为不适,蛇虫闻之则躲避三分。因此古人常用雄黄来驱蛇。“乾姜、雄黄等分,同研,用小绢袋贮,系臂上,男左女右,蛇闻药气逆避人,螫毒傅之。”
雄黄酒的“健康担当”:从日常医治到瘟疫防治
《肘后备急方》记录了常见病、急性病的药方共八卷七十篇,几乎卷卷都有雄黄的身影,足见雄黄是古代药方的常客。除了治疗,雄黄也是防疫的主力,葛洪在医书中记录,用雄黄、雌黄、朱砂等虎头杀鬼方,古时人们将此悬挂在家中四角,能有效预防传染病:“虎头骨五两,朱砂、雄黄、雌黄各一两半,鬼臼、皂荚、芜荑各一两,捣筛,以蜡蜜和如弹丸,绛囊贮,系臂,男左女右,家中悬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烧一丸。一方有菖蒲、藜芦,无虎头、鬼臼、皂荚,作散带之”。明代医学家吴昆在《医方考》中也提到:“辟瘟法,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须日饮雄黄酒一卮。”可见,雄黄在历代瘟疫防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从菖蒲到雄黄:端午饮酒习俗的演变
菖蒲酒的“文人雅事”:端午的清香记忆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在明代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在此之前,菖蒲与艾草是端午辟邪的主要选择。《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菖蒲酒气味清香,入口爽利,是端午美酒的主角,文人墨客常将其视为雅事。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描绘了宋朝人于端午时节沐浴更衣,举杯共饮菖蒲酒的场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那是一种充满诗意与文化韵味的传统习俗。
菖蒲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记录了端午所饮酒类的转变:“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雄黄入酒晚,或许与雄黄开采不易有关。与水边常见的菖蒲不同,雄黄在古代极其珍贵。早在《山海经》中,人们就已发现雄黄多出现于山中,“于釉水,乌交反,又音黝,水色黑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雄黄酒的“逆袭”:从珍贵矿物到节日必备
据《石门雄黄采矿史》记载,古代开采雄黄极为艰难,一般初冬起厂,次年初夏收厂。开采方法是“下井一根绳,车水一根竹,照明一盏灯,采黄一支签,背黄一个篓”。开采一次雄黄,需要几百人连续工作,且常发生矿难,因此雄黄在古代极为珍贵。
古代人们对金贵的雄黄,可以说物尽其用,恨不得一份掰成两半,《清嘉录》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闲,以袪毒虫。”节约的人们取极少量的雄黄,细致地研磨成粉末,把蒲根削成碎屑,混合在酒中。大人喝剩下的酒,还会涂抹在小孩的额头、手心、脚心,此时雄黄酒的利用率达到七成,于是又将把剩余的酒洒在墙壁上,以祛除毒虫。
清代有不少关于雄黄的记录:《清嘉录》写道苏州及其附近,“九县志皆载五日饮雄黄、菖蒲酒,而昆新合志并云:随洒墙壁闲”,有九个县的地方志都记载了五月五日喝雄黄酒、菖蒲酒的习俗;而《昆新合志》记载了清代昆山一带将雄黄酒洒在墙壁上的习俗。《严州符志》有文,“端午包黍角餽节悬艾虎。小儿佩寿源道符,门贴符篆,饮菖蒲雄黄酒。”严州府是明清时隶属于浙江省的一个府,辖区相当于今天杭州西南部。清代的苏州诗人蔡云在《吴歈》吟诵,“称锤糭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 秤锤形状的粽子满满一盘地堆放着,正好就着雄黄酒喝,当时喝雄黄酒成为一件很有仪式感且享受的事。
四、南北端午大不同:雄黄酒的“南方情结”与北方习俗
南方人的“雄黄情结”:雄黄酒的“主场”
从文献和地方志的记载可知,南方人似乎更偏爱雄黄酒。这与古代雄黄多产于南方有密切关系。例如,杭州的习俗是在端午节将蒲根切碎,加入烧酒和雄黄饮用,或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中提到,“杭俗五曰,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黄饮之,或以涂小儿额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还会举行与雄黄酒相关的活动,如制作雄黄酒香囊、用雄黄酒在门窗上书写辟邪的符咒等,体现了南方人对雄黄酒的特殊情感。
南京的“破火眼”:雄黄酒的另类用法
南京人则讲究“破火眼”,将雄黄泡在酒中,蘸酒擦拭眼睛,以防红眼病。老南京人还喜欢将黄豆与雄黄酒一起炒,同样可以起到防毒作用,炒咸菜则可以舒缓肚子疼。
南京商家售卖雄黄酒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高邮的“画王字”:为孩子祈福
作家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也提到过江苏高邮雄黄酒的习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这些习俗在很多南方地区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在儿童额头用雄黄酒写“王”字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北方的“粽子与艾草”:雄黄酒的“缺席”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端午节习俗更侧重于食用粽子、悬挂艾草等,粽子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艾草的翠绿点缀着家家户户的门窗,虽然很少出现雄黄酒的身影,但节日氛围同样浓郁。习俗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地资源的分布,也展示了中国非遗内涵的多样性。
五、从饮用到佩戴:雄黄酒的现代“变身”
雄黄的“毒性真相”:现代医学的警示
尽管雄黄酒在古代被视为辟邪祛毒的良方,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雄黄的毒性。雄黄含有大量的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长期饮用雄黄酒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雄黄的毒性与杀伤力魏晋的文人们早已领教过,却仍沉迷于此。风流潇洒,狂放不羁的魏晋风骨少不了五石散的推波助澜,而雄黄就为五石散一重要成分。服用初期会出现指端烧灼、疼痛、发麻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等刺激症状,还会使皮肤燥热、敏感,因此,许多魏晋名士均衣着薄而宽大、未浆洗的柔软旧衣,显得狂放、潇洒,实则是因为此类丹药造成的慢性砷中毒,进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但即便如此,雄黄在驱邪防疫方面的作用仍被古人重视。
魏晋文人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香囊的“崛起”:雄黄面貌的“更新”
现代雄黄酒只加入十分微量的雄黄,人们多已不再直接饮用,而是将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同样能达到驱虫辟邪的效果。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依然盛行。香囊内通常装有雄黄、艾叶、熏草等药材,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避免了直接接触雄黄的毒性。
六、非遗文化的传承:雄黄酒的现代意义
从“饮”到“戴”:非遗文化的创新之路
雄黄酒作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承载着古人辟邪祛毒的美好愿望。尽管现代医学揭示了雄黄的毒性,但这一习俗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从饮用雄黄酒到佩戴香囊,非遗文化在生活中不断演变,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人的需求。
非遗的未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正如蛇年春晚上的“白娘子”形象,雄黄酒的故事也在不断被重新演绎。它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有一些地方将雄黄酒文化融入旅游中,开发出特色的雄黄酒文化体验项目,比如在湖南汨罗的一些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参观雄黄酒制作过程,了解历史文化故事,亲自参与制作香囊,体验传统习俗的魅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的出现,为沉浸式体验雄黄文化提供了手段。
雄黄酒,不只是端午的记忆
雄黄酒的故事,从白娘子的传说走到现代生活,从驱邪祛毒的“神器”演变为佩戴的香囊,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创新。它不仅是端午节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象征。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与行动。让我们在品味端午习俗的同时,也为这些古老的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明代 吴昆《医方考》
南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北宋 欧阳修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明代 谢肇淛 《五杂俎》
清代 顾禄撰 《清嘉录》
清代 《昆新合志》
清代 胡书源 《严州符志》
清代 蔡云 《吴歈》
清代 吴曼云《江乡节物词》
汪曾祺 《端午节的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