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

端午香囊:从“容臭”到“文化符号”,一枚香囊里的千年风雅

发布日期:2025-03-24  来源:

  一枚香囊,一段尘封往事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一枚鎏金银香囊在机械转台上缓缓旋转,镂空花纹间仍能瞥见残留的香料碎屑。这件1963年出土于西安沙坡村的文物,用精密的同心圆机环实现了“万向平衡”,让今人惊叹千年前的匠心。据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于逃亡路上赐死杨贵妃,并草草埋葬。一年后,回到长安的玄宗密令高力士挖开改葬,当时杨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她佩戴的很可能就是这类金属香囊。

  小小的香囊,不仅是古人随身携带的“香身神器”,更是传递情意的信物。从商周时期的“容臭”到明清时期的“香袋”,再到现代人的国潮配饰,香囊在方寸之间承载的不仅是香气,是千年文化的沉淀,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佩戴着香囊,探寻它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

图片1.png

鎏金银香囊,唐,高5.1厘米,口径4.8厘米。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2.png

文创花鸟玲珑香囊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香囊的起源:从“容臭”到“礼仪之器”

  商周时期的“容臭”:礼仪与身份的象征  

  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香料容器。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纂图互注礼记》中记载:“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总角,收发结之。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这里的“容臭”即香囊,是古人礼仪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行冠礼的男子和未行笄礼的女子,都会在衣襟上佩戴香囊,以示对长辈的尊重。贵族用郁金香草酿制祭祀用酒,《周礼》记载的“鬯人”官职,就是专门负责调制这种带着神秘香气的液体。香囊作用“香身”的工具,是礼仪象征,更暗含等级制度。香囊的材质与香料因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天子佩戴鬯草,诸侯佩戴薰草,大夫佩戴兰芝,士佩戴萧草,庶民则佩戴艾草。

  春秋战国:士大夫的高洁追求  

  春秋战国时期,香囊的佩戴逐渐成为士大夫阶层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在《离骚》中把香草变成了精神图腾,秋兰,即泽兰,芳香沁人心脾,受士大夫青睐。湖北包山楚墓出土的战国香囊里,花椒、辛夷等香料与凤鸟纹织锦相映成趣,印证了诗人“香草美人”的意象,此时的香囊,已是士大夫的精神徽章。

  汉朝的“恋爱香囊:从定情信物爱情信物  

  香囊不仅是礼仪与身份的象征,更是传递爱情的媒介。东汉诗人繁钦在《定情诗》中写道:“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女子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衣袖摆动间,香气四溢,传递着委婉的爱意。香囊成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慕的定情信物,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二、香囊的演变:从“香身”到“文化符号”

  从汉代的精致装饰物,到唐代的金属香囊,再到明清的民俗化,香囊不仅是香身之物,更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也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汉代:香囊进入精致生活美学  

  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描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小夫妻在床帐四角垂挂上香囊的生活场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囊不仅是佩戴之物,还被用于装饰床帐,成为装点精致生活的“宠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香囊,据考证出土为西汉贵妇随身携带的香袋,揭开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对香囊的喜爱。当时的人们喜欢把香料装于枕头、香囊之中,古代楚地的贵族们更是享受着“昼配香囊,夜用香枕”的精致生活。这些填充花椒、辛夷的丝绸香囊,不仅是装饰品,更被赋予驱邪功能。

图片3.png

  绮地“信期绣”香囊 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唐代:金属香囊的奇思妙想  

  唐代是香囊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胡商带来的龙涎、阿魏、苏合,遇见长安的能工巧匠,碰撞出盛世的香气美学。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银香囊,直径仅5厘米却暗藏三层同心圆机环,这项源自波斯的“万向支架”技术,让杨贵妃的香囊在《长恨歌》里“翠翘金雀玉搔头”的摇晃中始终保持香气不散。纪录片《惟有香如故》中还原的杨玉环瑞龙脑香香囊,通体镂空,无论外壳如何转动,内层始终保持平衡,香料不会洒落,设计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4.png

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剧照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明清:香囊的民俗化与多样化  

  明清时期,香囊逐渐走向民俗化。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端午时节佩戴香囊。以纱、罗、锦、缎等织物缝成的软质小袋,此时被称为“香袋”。在明清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香袋”的身影,《金瓶梅》中提到“一个玉色纱挑线香袋儿,里面装安息排草玫瑰花瓣儿,并一缕头发,又着此松柏儿”。香料从单一到多样,形状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端午香囊:避瘟除秽的古老智慧

  端午香囊不仅是古人避瘟除秽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承载着古人对健康与平安的祈愿,也见证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思想与香囊的结合  

  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与中国古代的中医思想密不可分。《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熏之愈疾”的疗法,古人认为,药草的香气可以通过嗅觉进入人体,达到治病的效果。古代医生把中药放入香囊中,人们贴身佩带,这样低头就能闻见药草的味道,因此,香囊成为中医“闻药治病”的重要载体。

  端午的“五毒”与驱邪习俗  

  端午时节,气候湿热,蛇虫活跃,古人称之为“五毒尽出”。为了辟邪驱毒,人们采药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艾草、菖蒲、楝叶、石榴等药草被装入香囊,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被赋予了避邪的神秘力量。

  清代《广西通志》生动记载:“五月端午节,龙舟竞渡,折艾插户,饮菖蒲酒,角黍相饷。妇人制五色香囊,佩身以辟邪。”端午这天,人们欢欢喜喜佩戴香囊,大街上芳香流转,好不热闹。《淮安府志》也记录了端午风俗的热闹:“端午、艾虎、菖蒲酒、角黍、彩胜、百索香囊,黄冠缁衣,符篆龙舟。”

  从沈阳故宫院珍藏的清代香囊可观一二。端午版的特别香囊上,刺绣的蜈蚣、壁虎栩栩如生,做工精致。古人以毒攻毒,以恶镇恶的愿望在端午节达到了顶峰。

图片5.png  图片6.png

  清红缎彩绣花果五毒香囊和清黄缎彩绣花果五毒香囊  图片来源:沈阳故宫院

  无独有偶,五毒香囊也是甘肃庆阳颇具古韵的节令性老物件,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古今,庆阳人们都会在端午佩戴五毒香囊,祈福避邪、消灾护身。

图片7.png

五毒蟾蜍香囊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图片8.png

五毒蜘蛛香囊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图片9.png

五毒蛇香囊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香囊的民俗传承:从宫廷到民间  

  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也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月令摘要》记载,清代宫廷会在端午节赏赐后妃们香囊:“分赐节物端午,分赐后妃诸合大珰。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 香囊成为皇家欢度端午的重要物件。在宫廷画师的笔下,香囊也是一抹别致的风采。《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中,皇室齐聚码头阁楼,兴致勃勃观看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妃子们腰间那随风飘曳的香囊,别具美感。

图片10.png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

  端午佩戴香囊不是女子的专属,在清代,满族的男子喜欢在腰带或领襟间的钮扣上佩挂各类随手可用的小杂品,也叫做“活计”。端午节佩戴的活计可多达9件:香囊3件、烟荷包1件、表套1件、扇套1件、镜子1件、粉盒1件、纸套1件。所有的活计均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上五毒和“大吉”葫芦纹。有这全套的限量版在身,绝对能成为端午节最靓的公子哥。

图片11.png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民间,香囊制作更是成为姑娘们展示手艺的舞台,她们把采集来的菖蒲、艾叶等药草,再加上少量的朱砂、雄黄,一起混合放置到香囊中,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各种图案,最后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随身佩戴。

  四、南北香事地图:一方香囊一方俗

  当北方的绣娘在香囊上绣出十二生肖,南方的药师正炮制驱毒秘方—翻开中国地图,每个地域的香囊都在讲述独特的气味故事。

图片12.png

  甘肃庆阳香包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图片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江南药香防御术

  《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蓄药镇邪”传统,在湖北秭归屈原祠得到活态传承。端午香囊必有艾叶、苍术、白芷组成的“驱毒三君子”,老药工遵循“三蒸三晒”古法,让药材产生美拉德反应,释放更深沉的药香。这种应对梅雨季的生存智慧,与马王堆汉墓香囊一脉相承。

  北方绣娘竞技场

  陕西咸阳博物馆藏的清代“十二生肖压金香囊”,每个不足拇指大小,却用金线绣出不同属相。关中地区“抢荷包”的习俗更显生趣:姑娘们佩香囊,若被小伙“抢去”,则说明姑娘的绣工手艺得到肯定,没准还能成就美好姻缘。如民歌《绣香包》所吟唱,关中姑娘在石榴树下为情郎绣香包,直爽可爱的劲儿让旁人都为她高兴。

  五月里(么)端阳,石榴树下绣香包。

  想起了我的哥哥呀,哥哥呀,羞的脸儿烧呀。

  头一针低呀二一针高,三针把线扯断了。

  哎呀 我的哥哥哟,我的哥哥哟,

  针儿把手扎破了,哥呀。

  五月里(么)端阳,石榴树下绣香包。

  想起了我的哥哥呀,哥哥呀,抿住嘴儿笑呀。

  单线线勾呀双线线挑,绣出一朵红芍药。

  哎呀 我的哥哥哟,我的哥哥哟,

  等着妹妹给你戴香包,哥呀。

  民族风物志

  从苗家蜡染的粽子形香囊,到纳西族明艳的五彩香囊,再到壮族怀抱太阳的“麽乜”人偶香囊,各民族将生存智慧缝进针脚,俨然一台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与包容的秀场。

  苗家蜡染粽子香囊

  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的香囊形似粽子。端午前夕,苗族的姑娘们蜡染土布,绘制上苗族传统图案,填充好棉花和中草药,制成的粽子形状,既能安神驱蚊,也寄托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

图片13.png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纳西族五彩香囊

  纳西族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有本民族语言,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端午节在纳西语中叫“挖美瓦尼”,纳西香囊里有香薷、艾叶、薄荷、藿香、陈皮等药草,用彩色的布将其包裹,再用红线缠绕,色彩明艳夺目。

图片14.png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壮族麽乜香囊

  在壮族,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一位保护太阳火种而牺牲的壮族青年。麽乜香囊包裹着艾叶、菖蒲、苍术等十几种名贵中草药材,有安神镇惊、辟邪解毒的功效,形状是一个小人偶怀抱着太阳,十分憨态可掬。

图片15.png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香囊现代变形记:从驱虫神器到国潮单品

  当古老香囊遇上现代科技,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正在书写新的香气传奇。

  非遗的破圈实验

  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缂丝香囊耳机套”,把明清的宫廷技艺变成年轻人的潮玩配件。博物馆推出的“数字香囊”App,用AR技术复原《陈氏香谱》记载的古方,让手机也能“云佩香”。

  科技赋能老传统

  中医部门研发的“纳米缓释香囊”,将艾草精油封装在微胶囊里,香气留存延长20倍。这种“科技+古法”的创新,可用于助眠,重现《月令摘要》记载的清代宫廷“闻香安神”智慧。

  全球化的气味对话

  艺术家在国外双年展的装置设计,用亚克力重构唐代香囊结构,内部填充各国移民带来的香料,在欧洲设计周展出,带火了“可穿戴文化装置”的概念,让“香囊外交”有了当代注解。

  从商周青铜器里的郁金香草,到Z世代手机里的AR香囊,这枚东方美学的微型容器,始终在收纳中国人对美好的想象。当我们在端午佩戴香囊时,腕间萦绕的不仅是艾草气息,更是三千年文明绵延的证明—就像法门寺的唐代银香囊,无论外壳如何旋转,内在的文化重心永远稳定如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香囊用永不消散的文化香气,传递着那份古老而美好的情怀。

参考资料  

东汉 郑玄《纂图互注礼记》

战国 屈原《离骚》

东汉 繁钦《定情诗》

汉代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明代 《金瓶梅》

南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清代 李光地《月令摘要》

清代 钱元昌《广西通志》

清代 高成美《淮安府志》

陕北民歌 《绣香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