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

穿越千年的龙舟竞渡:当非遗“划”进现代生活

发布日期:2025-03-13  来源:

  “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锣鼓,一,二,三,四,五,你划龙舟我打鼓”,龙舟劈波斩浪,所向披靡,水面上浪花飞溅,呐喊声,欢呼声,好不热闹。“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从屈原投江的悲壮传说到如今国际赛事的欢呼,赛龙舟这项非遗技艺,早已从汨罗江的浪花中“划”向了世界。今天,让我们以一支船桨为笔,在历史长河中打捞龙舟竞渡的文化密码。

  溯源:龙舟竞渡的双重起源

  吴越图腾(公元前500年):春秋时期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每年五月“断发文身”,驾独木舟模拟龙形竞渡,将水上演练与龙神祭祀结合,祈求风调雨顺。《越绝书》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屈原叙事(公元6世纪):南朝《荆楚岁时记》首次将端午竞渡与屈原投江相关联,“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自此爱国情怀与龙舟文化深度绑定,爱国诗人与龙舟的“CP组合”正式出道。到了宋代,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后复加封为忠烈王,各地官府组织赛龙舟活动以示纪念,屈原成为宋朝文人端午诗词的热门关键词。

  

图片1.png

元代《龙池竞渡图卷》局部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演变:非遗基因解码

  当祭祀仪式遇上家国情怀,龙舟竞渡便有了“多重含义”,并逐步升格为人类非遗。

  精神符号: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节,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悲壮故事,赋予龙舟“忠孝节义”的象征意义,让竞渡从娱乐升华为精神共舞。

  生存智慧:宋代《梦粱录》记载临安府“开湖金鼓震天”的盛况,实为借赛事演练防汛救灾能力,同时也凝聚了民心。

  节气仪式:五月“恶月”驱瘟避疫,龙舟激浪象征荡涤灾厄。

  工艺传承:明代宋应星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记录的“鱼鳞式榫接”技艺,至今仍是广东传统龙舟的核心工艺。

图片2.png

明 郑重《龙舟竞渡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破浪:地域龙舟里的中国密码

  (1)湖北秭归:楚辞浪漫的活态呈现

  作为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一个端午三次过”的独特仪式,成为热爱屈原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全球华人之寻根圣地。头端午(五月初五):吟诵《楚辞·招魂》,向江中抛洒缠五彩丝线的粽子。大端午(五月十五):72人龙舟演绎“凤舞龙翔”阵型,暗合《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的奇幻想象。末端午(五月廿五):农民戴艾虎、跳稻场舞,庆夏收、吃新面,展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明遗风。

  秭归在龙舟竞渡之前举行游江招魂仪式,祭坛供奉着猪头、羊头、酒馔、粽子、果蔬和花卉,招魂幡上写着“三闾大夫魂兮归来!”主祭者以传统仪轨吟诵祭文,深切感念屈原恩德庇佑,声声呼唤屈公:东、西、南、北、天上、地下都不要去,魂魄早日返归故里。

图片3.png

2011年端午节屈原故里宜昌各界在屈原祠举行公祭屈原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虚拟现实技术,让“招魂”更为具象,比如“数字招魂”体验,游客可通过AR眼镜看到虚拟屈原影像诵读《橘颂》,古老仪式与全息技术碰撞出新的火花。

图片4.png

秭归赛龙舟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2)湖北泽林:旱地行舟的防疫智慧

  当江河不在眼前,先民便创造性地将龙舟文化“搬”上陆地。这项列入湖北省非遗名录的泽林旱龙舟,见证着长江文明应对灾疫和祭祀屈原的古老智慧。《泽林镇志》记载“泽林多水患,瘟瘴时作”,屈原流放泽林期间,体恤沼泽地百姓的疾苦,教其抗天灾。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于汨罗江。10天后,得知消息的百姓悲痛不已,纷纷来到与屈原分别的泽林咀河边,轧制茅船,向河湖里撒黄酒、抛饭菜,以表缅怀。千百年过去,泽林湖区面积缩减,沼泽成了旱地,水上龙舟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当地人对屈原的怀念代代延续。乾隆年间,人们改茅船为旱舟,以旱龙舟“祭游”屈原。龙舟采用三层竹木架构,72尊彩扎神灵暗合《楚辞·九歌》体系,船头“开路神”3米高,须发皆用苎麻手工编织,堪称工艺奇观,舟行起而仪式感十足,清代县志载“五月十八,舆轿舁舟,金鼓动地”,抬舟巡游犹如移动的祭祀剧场。

图片5.png

湖北鄂州旱龙舟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新时达的旱龙舟有了新演绎。夜幕中LED灯带勾勒龙舟轮廓,游客手持AR设备扫描舟上神像,即可观看屈原传授防疫药方的动画故事,“老辈人送瘟神靠火把,现在用光影,但敬畏自然的心没变”;“掌上旱龙舟”木质拼装模型,让更多人得以接触这门技艺;与中医药馆合作推出“端午安康礼盒”传统送瘟仪式变为养生文化IP。

图片6.png

湖北泽林自然风貌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3)湖南汨罗江:凤凰图腾的时空对话

  史记中记载“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作为屈原投江地的汨罗,其“龙头凤尾”的龙舟造型,实为一场持续两千年的诗意招魂。这一外观具有极强的地理隐喻,清《岳阳风土记》载“凤凰山对龙寿山,水成渊谓之屈潭”,龙首凤尾造型暗合两岸山势,构建天人合一的祭祀空间;船尾凤翎装饰源自《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以神鸟指引诗人魂归,极富文学色彩。

图片7.png

图片8.png

普通龙尾龙舟和汨罗江凤尾龙舟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夜龙舟”的奇观令人震撼,船身镶嵌数百盏渔灯,老者领唱《招魂曲》:“三闾大夫哟,回故乡呐~”,岸上万人齐抛粽叶灯,星河坠落江面的瞬间,仿佛《史记》中“楚人哀之,竞渡相救”的历史场景重现。科技的加持,将千年前的楚辞“拉回耳边”:“数字屈子祠”,游客扫码可聆听AI生成的《天问》方言吟诵;创意的点缀,让古早的呼唤不再遥远:“凤尾龙舟糕”,将竞渡文化符号转化为特色茶点。

  4)广东东莞:商都血脉的竞渡美学,岭南勇武精神

  “东莞龙舟甲天下”并非虚言。清代《广东新语》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与现代国际标准龙舟(22人)形成有趣对比。《潮州府志》记载了龙舟竞渡的完整过程:“五日,插彩旗于江心,而悬以银牌,听龙舟竞取,谓之‘夺锦标’。”哪方先得到江心的彩旗,哪方即为赢家。

  东莞谚语有云:“四月八,龙船透底挖。”当地赛龙舟的习俗得以很好的保存与创新:樟木头镇仍保留“起龙”古礼,农历四月八日从淤泥中请出坤甸木龙舟,唱念“龙抬头经”;虎门服装企业组建“跨境电商龙舟队”,将货轮鸣笛改编为鼓点节奏,寓意“百舸争流”;企业纷纷冠名“商战龙舟”,以鼓舞士气。

图片9.png

广东地区赛龙舟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5)杭州西湖:江南诗画美学的流动盛宴

  南宋《武林旧事》载:“画舫兰桡,栉比如鳞”,道尽西湖龙舟的雅趣。与竞技性竞渡不同,这里的龙舟更具美学意趣。一是趣味消遣:《梦梁录》对西湖龙舟盛况有详细描绘,“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其余皆簪大花卷脚帽子,红绿戏衫,执棹行舟,戏游波中。”二是装饰美学:船身绘有《山海经》神兽,舱内设茶席琴案,游人泛舟游湖,吟诗作画,再现“文人雅集”场景。三是文旅融合:“宋韵龙舟宴”上,游客穿汉服体验点茶、听南屏晚钟,俨然一场国风汉服水上秀。

  6)湘西苗族:枫树图腾的水上演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当地苗族人的独木龙舟藏着另一套文化密码。当巫师用苗语吟唱《龙舟古歌》,以枫木制舟纪念苗族始祖蚩尤时,这是一场庄严的祭祀仪轨;龙舟下水前“敬河神”,是少数民族“万物有灵”的自然观,这是一种生态智慧;凤凰古城开发“夜游沱江”项目,灯光龙舟与吊脚楼倒影交织成网红打卡点,这是一次非遗创新。

  扬帆: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赛龙舟的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延续千年,焕发新生。

  榫卯龙骨的千年倔强:泉港黄氏造船世家坚守古法造船,“这里要用‘老鼠尾’榫接,水越泡越紧”,“不用一颗铁钉,船过百年不腐”—这是中国木构技艺的水上宣言。据说,“南海Ⅰ号”沉船修复将借鉴该技艺。

  龙舟上的“东方管理学”: 42人龙舟暗含着《周易》智慧,鼓手是决策中枢,对应着乾卦;舵手管控风险,对应着坤卦;划手是执行团队,对应着既济卦,古人早把“团队建设”写进浪花里!

  古老文化的跨代交流:年轻人在“龙舟泛起的浪花里找到了文化认同”,95后青年组建“湾区龙舟联盟”,“划桨时听到不同口音的号子,忽然懂了什么是‘同舟共济’。”

图片10.png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创新:当龙舟划进Z世代开启非遗破圈之路  

  科技的赋能让古老技艺惊艳“破圈”。“龙舟AI绘画挑战赛”吸引数万人参与,生成创意作品超百万幅 ;《王者荣耀》推出“龙舟竞速”模式,皮肤点击量爆涨,有人感叹说:“以前觉得龙舟是爷爷辈的游戏,直到看到电竞选手在VR龙舟赛翻船—原来菜是祖传的!”;文化机构跨界科技公司,研发“古画版龙舟”数字藏品,将绘画元素植入虚拟竞渡。

  创意的加持给龙舟更多可能性。景区推出“非遗龙舟工作坊”,游客可亲手制作微缩版龙舟;博物馆推出“山水龙舟”香器,榫卯结构可拆解重组;主理人打造“龙舟主题民宿”,床幔设计成船帆造型,桨板作房门钥匙。

  国门的走出给龙舟更大舞台。当外国大学赛艇队引入中国龙舟训练法,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当欧洲设计周展出“极简龙舟”,设计师用几何线条重构东方意象;当时尚品牌将龙头榫卯结构转化为解构主义服饰,登陆时装秀场;当奥运会上龙舟表演赛的鼓点敲动;耳边响起的是一首首酣畅淋漓的“传统文化国际表达”的赞歌,世界看见的不仅是一场水上竞技,更是一个民族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明基因。

  “吾乡好事重佳节,龙舟两两争喧豗”。从汨罗江到马恩河,千年龙舟正载着非遗智慧,划向更辽阔的远方。

参考资料

南梁 吴均《续齐谐记》

南北朝 宗懔《荆楚岁时记》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南宋 吴自牧《梦粱录》

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卷》

明 郑重《龙舟竞渡图》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

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

黄石《端午礼俗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