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起源与延续: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00年以上,是史前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制作技法包括手捏法、泥片贴筑法等,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仍保留完整工艺链,被誉为“制陶活化石”。
地域特色:海南昌江保突村与三亚黑土村为代表性传承地,前者采用露天堆烧并淋植物汁液形成褐色斑点,后者以椰壳为燃料夹烧陶器,体现地域性技法差异。
二、技艺流程
原料制备
就地选取黏土,经晾晒、捣碎、过筛后加水揉炼成泥团,保留原始“无轮制陶”特征。
坯体塑形
泥片贴筑法:以竹片、木拍等工具手工围盘泥片,辅以蚌壳刮平表面,塑造罐、瓮等器皿。
泥条盘筑法:将泥条螺旋盘绕成型,用于制作碗、盆等生活器具,展现质朴手工美感。
露天烧制
采用平地堆烧法,以干柴或椰壳为燃料,明火退去后迅速淋华楹树皮汁液淬火,形成自然斑点纹饰,增强陶器硬度与美感。
三、艺术特色
造型与纹饰:器形古朴厚重,表面常刻划大力神、鱼虫等黎族图腾,釉色因烧制温度与淬火材料呈现红、黑、灰、褐等自然晕染效果,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工具与技法:使用木臼、竹刀、蚌壳等简易工具,保留“无窑烧陶”传统,工艺过程与自然生态紧密融合,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四、传承与创新
非遗保护:2006年黎族泥片制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白沙县设立非遗工坊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展演(如乐东抱邱村紫金陶园)推动技艺传播。
现代应用:开发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结合黎族纹饰设计,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延续技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