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朝鲜族百种节如期而至,带着大地的气息和岁月的味道,唤醒了这片土地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种节不仅是朝鲜族人民与自然的亲密对话,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朝鲜族百种节起源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农耕时代。它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原地区,随着朝鲜族人民的迁徙,这一节日逐渐在东北大地扎根生长。
百种,是古代传说中专管各种作物种子的农神。早期的百种节,是为祭祀农神,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感恩,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传承至今,朝鲜族百种节已成为朝鲜族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土地、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朝鲜族百种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祈丰祭”和“洗锄仪式”。清晨,祭祀的场地被精心布置,祭官们身着传统的朝鲜族礼服虔诚地祭拜农神,捧起簸箕,拿起杵臼,欢快地扬场、春米,祈盼庄稼有个好收成。祭祀结束后,农民们手持锄头,跳起欢快的舞蹈,来到河边清洗一年辛劳后的农具,象征着通过一年的辛劳,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
百种节不仅有传统的祭祀,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每年这一天,龙井市的村落与街巷都会热闹非凡,充满了歌舞与欢笑。集市上,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打糕、泡菜等传统美食飘香四溢,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当地居民。舞蹈、乞丐舞等民俗表演穿插其中,随着鼓点与歌声的节奏,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为丰收的季节喝彩。百种节的竞技活动,同样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摔跤比赛、歌舞竞技等传统项目,不仅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的力量与勇气,更表达了他们对勤劳、对生命、对土地的尊重和敬仰。
图片来源:悠游吉林 李光平 摄
百种节并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它是朝鲜族文化的守望,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崇敬的体现,体现了“农者天下之大本”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百种节逐渐成为了社会与文化的纽带。它不只是一场节日的庆祝,更是一种凝聚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百种节依然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现代的包容。它以自己的独特魅力,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成为了朝鲜族文化中的不朽记忆。
2021年5月24日,朝鲜族百种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保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那一刻起,百种节的历史与精神不仅得到了传承,也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朝鲜族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