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群山环抱中,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同胞都会迎来他们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祝著节。
这个承载着瑶族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节日,如同一部活态的民族史诗,在欢歌笑语中诉说着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更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
溯源:传说与历史的交织
祝著节又称达努节,在瑶语中,“达努”是“不要忘记”的意思。关于节日的起源,在红水河流域,瑶族地区广泛流传的长篇史诗《密洛陀》中给出了生动注解。
相传在远古,瑶族祖先密洛陀女神要她的三个女儿到人间去独立生活,在山里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便成了现在的瑶族。有一天,密洛陀把三个女儿叫回来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我的生日,到那天,你们来给我补粮。”为了报答密洛陀的恩德,三个女儿一一照办。
自此,五月二十九即祝著节成为瑶族同胞专门纪念其始祖母密洛陀的节日,寓意永远不要忘记瑶族祖先密洛陀女神的恩情。
欢歌:祈愿与喜乐交响
如今瑶族祝著节已经成为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盛会。每当节日来临,瑶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忙碌与喜悦。家家户户宰羊杀猪,举行祭祖仪式,袅袅青烟升腾,传递着对祖先的虔诚祈愿,祈求平安和丰收。
祭祀过后,山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身着节日盛装的瑶族同胞从各个村寨汇聚而来,铿锵有力的铜鼓声与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在山谷间回荡。人们热情洋溢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中:陀螺在空地上飞速旋转,划出优美的弧线;铜鼓舞者踏着有力的步伐,衣袂翻飞;歌会上,悠扬的山歌此起彼伏;斗鸟场上,珍禽振翅争鸣;射弩比赛中,箭矢破空而出。每一个活动现场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暮色渐浓,瑶家人围坐在长桌旁,举起醇香的米酒,共同唱起歌颂密洛陀的古调。那饱含深情的歌声,既诉说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也表达着对生命的由衷感恩,绘就了一幅瑶族文化的绚丽画卷。
传承:守护与创新的共行
现如今,瑶族祝著节作为宗教信仰的意义已慢慢减褪并消失。一方面由于青年、孩童一代接受的教育增加,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他们开始把神话、祭祀等看作是一种迷信,不认同并且不再参与。
但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节日的传承与保护,2007年,瑶族祝著节入选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瑶族祝著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61),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历经岁月依然焕发光彩,继续书写着民族文化的壮丽篇章。与此同时,祝著节也在现代旅游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通过民俗文化节、旅游线路的开发,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们在欣赏民俗表演的同时,也深入体验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节日的传承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