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东部霞浦的群山之间,畲族人的婚礼,是一件全村瞩目的大事。它不张扬、不奢华,却细腻、真挚、仪式感十足。一场婚礼,往往就是一位姑娘的成长礼,也是一场关于家族、乡土与情感的深情演绎。霞浦的畲族婚俗源远流长,从定亲、出嫁到回门,每一个环节都像被岁月打磨过的石头,沉静而有光泽。定亲之初,男方要先经过提亲、看寮、讨庚帖等一系列流程,才算正式确立关系。姑娘的婚期一旦定下,家里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而她自己,则要去母舅家“做表姐”——这是霞浦畲族特有的一种送别方式,也像是对女孩的一种人情教育。
出嫁前夜,是最让人心酸又动情的时刻。新娘要与父母唱“哭嫁歌”,一边唱一边流泪,唱的是对父母的依依不舍,是对旧家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点怯意。这不是作秀,是长久以来真实流淌下来的情感出口。一些词句简单却直戳人心:“阿娘若是心中疼,煮碗苦茶送出门。”迎亲队伍则要闯“五关”才能接走新娘,从唱对歌到喝“宝塔茶”,从脱鞋礼到“抓石洞讨喜钱”,每一关都是长辈对女儿不舍的延长,是新郎对这份缘分的诚意证明。新娘离家那刻,还要“啼分散”、吃“千斤饭”、分筷子,都是祖辈留下的仪式语言,深藏着不说出口的千言万语。
成亲那天,新郎家早已张灯结彩,而迎娶的花轿刚一落地,就要经历“抢嫁妆”、“拜堂”、“踩红袋”等等。新娘还要寻找象征吉祥的“凤凰蛋”,敬茶讨“百家银”,完成从一个女儿到一个妻子的转变。夜里,等亲友散去,她才得以悄悄下灶,去点亮婚后的第一炉火。回门则是婚礼的温柔结尾。新娘带着新郎回娘家“做头转客”,小住几天,这几日里,娘家人像是用力把还没说完的话都说尽。分别时没有太多言语,唯有长久的目送,仿佛又把她从女儿送回了孩子。
霞浦畲族婚俗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从头到尾都不疾不徐,一切都有自己的节奏与深意。它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而是深藏生活的温度。那些哭嫁歌里的哽咽、饭桌上的笑语、银饰叮当作响的声音,都是记忆里最细腻的部分。如今,时代在变,婚礼的形式也有了简化与融合,但霞浦的一些畲家人仍在坚持原样,只为不让这场充满情感与文化厚度的婚礼被遗忘。在他们心中,这不是传统,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方式,是一种值得被记住的生活姿态。
当山风掠过畲族村落,有人家正吹起芦笙,唱起老调,一位姑娘即将出嫁。这不仅仅是婚礼,更是霞浦畲族生活的一首长歌,温柔绵延,不肯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