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叠翠、云雾缭绕的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一场婚礼,往往不仅是一段姻缘的开始,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畲族婚俗,作为畲族人生活中最庄重也最热烈的仪式,承载着历史、血缘、神话与歌声,是族群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精神纽带。畲族,是我国南方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而景宁,则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年),就有畲民迁居于此,他们多居于山林深处,远离繁嚣,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随着与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与融合,畲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婚姻礼俗,代代相传,至今犹在。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远亲之间也可以通婚,婚姻多由媒人撮合,但也不乏青年男女在山歌对唱中一见钟情,自许终身的佳话。畲族婚俗方式多样,包括“女嫁男方”“男嫁女方”“做两头家”和“子媳缘亲”等,其中以“女嫁男方”为主流模式,礼俗繁多,富有地域色彩和民族情感。一场完整的婚礼,需经过相亲、定亲、送糯米、选亲家、选行郎、送彩礼、迎亲等环节,尤以“拦路” “借镬” “杀鸡” “劝酒” “对歌”最具代表性。
当迎亲队伍抵近女方家门,女方的阿姨或舅母会用杉树枝拦住去路。这道“拦路礼”既是对男方迎娶诚意的考验,也是一种欢乐的仪式,她们会要求男方放响鞭炮以示热烈,并明确提醒晚上必须举行“对歌”活动——这是畲族婚俗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环。“借镬”是另一个颇有趣味的程序。按照畲族习俗,男方要在女家设宴款待女方宾客,但却要借用女方家的锅碗瓢盆。女方则早已将这些炊具藏起,要求男方的赤郎(婚礼中负责仪式和表演的男方代表)通过说谜语、唱词等方式逐一“借回”。这不仅考验赤郎的才智与口才,更让气氛轻松诙谐,笑声不断。“杀鸡”一节中,赤郎要宰鸡以祭祖,但规矩严苛——刀下血不得滴落地面,否则便不吉利。而女方姑娘往往趁此时故意撞动赤郎,以制造“失误”,若鸡血落地,赤郎就要当众罚酒,既添喜气,也增热闹。最动人的,莫过于“对歌”。婚礼上,男方的赤郎与女方的赤娘唇枪舌剑、歌来词往,一唱一答,情感与智慧在歌声中交汇。直到新娘起身,婚礼仪式才逐渐步入尾声。这些山歌中,有爱情、有忠诚,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字句悠远,情感真挚。
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传承,畲族婚俗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家族内部的亲密关系以及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敬。它既是民间伦理的实践,也是民族美学的体现,具有极高的人类学与民俗学价值。2014年,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值得全社会共同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