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斗门,有一项与潮汐共生、与乡土共情的传统民俗——装泥鱼。春潮退尽,滩涂裸露,老人挽起裤脚,背着鱼笼缓缓走入泥滩的深处,孩子们在岸边蹦跳着等待一尾尾泥鱼被轻轻从泥中捧出。那不只是鱼的收获,更是生活的温度与记忆的延续。
装泥鱼,听起来朴素至极,却是乾务镇人祖祖辈辈的乡土技艺。它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虎山、荔山、马山、大海环等村子里,几乎每一个年长者的童年,都绕不开泥滩、鱼笼和父亲的背影。那是一种世代流传的生活方式,更是一段无声的乡愁。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这里水网交错,气候温和,盛产泥鱼、沙虾、青蟹等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六百多年来一直享有珠江口西岸 “鱼米之乡”的盛名。泥鱼生活在黄茅海咸淡水交界的滩涂中。那里的水是温的、浅的,带着潮水的咸、泥土的香,养育出一种灰黑带花点的鱼,肉质细嫩,味道清美。村民们习惯叫它“泥鱼”,也叫“花鱼”或“七星鱼”。它们藏匿在泥下,昼伏夜出,不易被捕。于是聪明的渔民创造出了装泥鱼的技艺。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静默对话。“看、放、等、收”,每一步都带着节气的节奏和人的耐心。“看”是看泥鱼的行迹;“放”是放鱼笼在泥鱼洞口,用泥土封住它的退路;“等”是一场时间的考验;“收”,是一次心跳的喜悦。一条条滑不留手的泥鱼,顺着笼子被轻巧地送入腰间的小篓,鱼还在跳,阳光也在跳,仿佛是乡村最自然的舞蹈。在孩子们眼里,装泥鱼是暑假的盛典。脱了鞋,跑进滩涂,跟着爷爷学着辨鱼迹、放鱼笼。鱼没捉几条,身上倒是沾满泥巴,笑声在水草间回荡。等回到家,奶奶早已烧好了柴火,洗净的泥鱼下锅,一碗清蒸泥鱼端上桌,香气扑鼻,夹杂着一天的汗水与满足。
2011年,装泥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一习俗,不仅因为它的技艺精巧,更因为它承载着浓浓的乡土情感和文化价值。装泥鱼不仅是“渔”,更是“艺”,更是“意”——它既是对泥鱼生态习性的深度理解,也是人们对于自然节律与生活节奏的体察和尊重。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家乡这门“泥里的手艺”,其实是值得骄傲的文化财富。不少村落已开始组织“装泥鱼体验节”“亲子泥鱼日”等活动,让孩子们脱下鞋袜,走入泥滩,重拾自然中的童趣,也让更多人认识并亲近这项非遗文化。装泥鱼,装的是鱼,也装着故乡的泥土与亲情;守的是技艺,也守着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它或许不会成为你饭桌上的主角,却一定会成为你记忆中的温暖所在。年复一年,泥鱼归来,童年归来,心也在泥里,慢慢安顿下来。